Conference Information
Hot
Conference Information
“The 1st High-Level Forum of ESP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lease Date : 2015-2-5 21:14:02 Visits : 2344
2015年1月24日,首届“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高层论坛”在复旦大学开,来自13个省市和近40个高校的57位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专家和外语学院领导或学术英语团队负责人共57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本次论坛有两项内容,一是就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交流和切磋;二是讨论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事项。
开幕式介绍
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ESP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蔡基刚在开幕式上致辞。他简短介绍了召开这次论坛的背景。并对各位参会老师表示欢迎。他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高校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教育部提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根据国家这些要求,在高校中开展ESP教学是最有效和最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此,从2013年起上海开始在全市高校中开展以学术英语教学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26个院校成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在过去的两年中,制定和出版了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和《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参考词表》,举办了三届全国性的学术英语教学研讨会、四次学术英语教学教师培训,这些活动吸引了全国不同院校的教师和学者的参加。在全国,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都或全部或部分开展了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可以这样说,学术英语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最热门的高频词词汇。但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术英语的内涵缺乏一个比较好的了解,有的虽然开展了学术英语教学,但不能把握和传统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的区别,缺少理论上和学术上的指导。鉴于这个原因,我们召开这样一个高层论坛。它主要有两件事。1)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交流开展学术英语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厘清其在高校中的作用和意义。2)讨论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搭建一个平台,更好地推动我国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蔡基刚教授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理念和做法每天都在受到冲击。颠覆是一个常态,颠覆是一个高频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正在做一个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我们正在颠覆我们中国大陆上高校外语教学的理念,即引导高校大学生从过去单纯地学习英语打基础到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的英语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转型。我们正在开创一个今后少则5年,多则10年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都必将要走的道路,这是一条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自我拯救,大学生重新焕发学习劲头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座的都是开拓者。这个论坛将在中国外语教学历史上留很重的一笔,其意义将在今后的岁月中逐渐显示出来。
论坛讨论一:学术英语教学意义和作用
开模式后论坛分“学术英语教学意义和作用”、“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和“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清华大学外文系副主任张为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梅德明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李立教授分别了主持这个三个讨论。
在第一个主题讨论中,蔡基刚教授首先以“国家外语能力下的学术英语教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是:高校的外语教学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或外语教师的爱好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必须服从于国家对大学生的外语能力要求,即培养能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国际交流的国际竞争性人才。他认为大学英语不是一个专业,甚至不是向体育或马列思政一样的公共基础课,而是一门专业配套课程。大学英语不服务于专业需求,而是关起门来学英语打基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认为学术英语教学不仅培养学术英语技能,而且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学术素养和人文修养,因此学术英语应该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指出应对当下学界“模型”泛滥的趋势保持警惕,调侃“EXP”(English for X purposes)背后理性思考的缺位,并提出应从教育本质出发正视英语教育。梅教授从不同教育思想源流谈起,探讨“以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专业学术素养之间的关系。同时纵向对比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回顾今年来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上出现的国际新动向,并讨论了这些新动向对我国大学生英语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培养的启示。
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邹斌博士围绕西浦中英联合办学模式中学术英语教学特色,首先宏观分析了学术英语在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方面的需求,而后从学习效果、学生反馈、词汇使用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强调了学术英语对学生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和学术素养发挥的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崔校平教授以该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学术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过渡的可能,回答了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定位、需求分析如何开展、学术英语课程开设是否可行、学术英语本质、高校如何为有效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提供支持、教师素质等问题。
在随后简短的讨论发言阶段,华东理工大学饶小飞老师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Kumaravadivelu“后方法”批判语言教学法出发,提出高校中学术英语教学的10条策略,为学术英语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新的思路。东华理工大学的刘悦明博士从语篇分析视角出发,通过同一主题的不同学术体裁文本的细致比较,探讨学术英语与通用英语间的隐性差异,寻求两者间的衔接机制,为普通二本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针对大家对学术英语教学缺乏教师的问题,梅德明教授认为,国家是不会考虑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现状的,如果教师不能适应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面临的只能是下岗。
论坛讨论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围绕“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展开,首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杨瑞英教授从不同学科与体裁间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入手,结合在学术英语体裁分析上的细致研究,详细讨论了学术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差异问题及体裁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出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开展跨学科跨体裁的学术英语的教学思路。
太原理工大学刘兵教授通过介绍该校学术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结合理工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在课程设计、师资提升、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并提出当前改革中遇到的师资缺乏等新挑战。
南京大学徐昉教授以其最新综述性研究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学术英语写作研究总体上呈现三大路径,并通过与国外研究对比,发现国内研究多关注学术文本特征,少关注写作者的认知过程。最后提出学术英语写作领域当前面临的三大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龚嵘教授以该校学术英语教改试点项目为例,以实践经验说明学术英语素养课程实施面临学生接受度、学习观念转变、行政教学管理支持度、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学术英语统考反驳效应缺损、语言教育政策不明确等方面的挑战,同时提出该教改课程的生存与发展尚需师生、学术界、出版界的认知改善与共同努力。并呼吁广大大学英语基层教师,积极面对自身生存危机,以终身学习者与创新实践者身份主动谋求出路,通过多渠道深度协商互助,形成教—学—研共同体,在学术英语教改中明确教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引领学生学习需求,师生协同成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王春岩和杨翠萍教授以该校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为例,通过对教改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发现学术写作教学干预对三个不同维度影响上表现出的差异,表明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的语体特征发生了有效干预,但要避免矫枉过正的倾向。
论坛讨论三:学术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第三个主题发言围绕“学术英语教学实践研究”展开。首先由清华大学张为民教授做“研究型大学本硕博一体的学术英语教育体系构建与探索”为题的发言,张教授以清华大学为例,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英语教育体系构建。提出构建学术英语教育体系应依据外语学习规律、大学教育特点以及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旨在实现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提升以及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的叶云屏教授认为本科阶段学术用途英语课程从可有可无到非有不可,是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为满足大学生对学术英语的多元动态化需求,学术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具有多元化和系列性特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术英语需求。
东华大学方小菊教授以东华大学教改之路为例,和与会老师分享了该校基于广泛需求分析,以全新教学理念、方法、要求、教学内容为核心全面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为具有专业优势的特色院校的学术英语教改提供了宝贵借鉴。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王小潞教授以该校拟开展的学术英语课程开展入手,从需求分析、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模式设计和评估方式设置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在普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可行方法,为理工类院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打开了思路。
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杨苗博士以“人文为本,专业领引——大学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渐变转型的课程发展研究”为题,介绍汕头大学医学院根据医科学生不同专业学习阶段所设置的三阶式、由通用英语逐步向学术英语转型的课程模式,并分析如何通过设计跨界合作的学术英语课程实现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标,即提高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文和学术素养。
北京理工大学的闫鹏飞老师详细介绍了该校基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系统需求分析,针对英才班和各专业实验班展开的通用学术英语教学情况。通过与公选课学生调查问卷反馈数据对比,发现该课程在英语语言能力和学术交际能力方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均起到积极作用,能更好满足学生对高质量、个性化英语教学的需求。
同济大学的王蓓蕾博士关注学术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输出问题,展示了该校基于输出驱动理念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设置。并以课文概要和调研报告为实例描述了如何通过设计和组织以输出带动输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交流发言环节,北京理工大学的杨敏教授以该校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理工专业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可能及实践效果,推荐了组内互评和学生自评等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并探讨了提高学术英语教师的评估素养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上海体院学院的李涛教授介绍了该校利用慕课、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及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术英语教学开展经验,提出艺术类院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更应结合专业特色做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索。发言结束后与会老师围绕学术英语教师发展、教学评估标准、学术英语研究国内认可度等话题展开了积极讨论,并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交流。
讨论学会组织的成立
最后一项议程是讨论首届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成立。首先由蔡基刚教授从学会缘起、专家论证、实施方案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会的筹备过程,明确学会性质及其所属,并与与会代表共同讨论了学会章程草案,字斟句酌地修改了学会章程,完善后的章程以举手表决方式,获得全票通过。随后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吴礼权教授代表一级学会宣读了经过协商产生的首届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及副会长名单(附录)。
担任新一届学会会长的蔡基刚教授宣读了经过协商产生的常务理事和理事以及秘书长名单(见附录),并就理事名单的产生做了说明。他说产生理事有三个原则:1)是高校中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团队负责人;2)在学术英语教学上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的(主要按在刊物上发表的成果)。3)考虑到地区和学校的分布情况等。他一再强调这个领导机构是开放性的, 理事甚至常务理事候选人都可以按上述三个原则自荐和推荐的,并通过常务理事讨论通过,进入领导层。学会秘书长康志峰教授宣读名誉会长孙有中教授发来的贺词(附录),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正式宣告成立。
最后蔡基刚教授就学会要开展的工作谈了计划,他认为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做以下的事情:1)组织一年一次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年会和隔年一次的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高层论坛,他希望我们理事单位能积极提出2015年年会申办要求。2)出版年会论文集或学刊,以便交流各校对学术英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3)研发全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大纲或教学指南,包括学术英语技能等级量表和学术素养指标,供各高校参考使用。4)开发学术英语教学评估体系,尤其是全国高校学术英语水平考试或联考,由学会或和牛津大学合作发证(正在联系中);5)设立学会的科研项目,鼓励各学校和个人申报,以推动学术英语教学和研究。
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结束。论坛获得了与会老师的积极评价,反响强烈,不少参加观摩的老师都感言收获很大,学会成立让自己“找到了组织”,增强了身份认同感,对学术英语教学的全面开展信心倍增。会后一些代表在第一时间建立了学会的“EAP教学研究共同体”QQ群,希望与会代表分享经验,希望更多关注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同行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合作,为国内高校学术英语的广泛开展、国内学术英语教学研究的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2015年1月27日
秘书处供稿